“扩散”是一种基本的掺杂技术。通过扩散可将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杂质掺入硅片或其它晶体中,以改变其电学性质。掺杂可形成PN结、双极晶体管的基区、发射区、隔离区和隐埋区、MOS晶体管的源区、漏区和阱区,以及扩散电阻、互连引线、多晶硅电极等。
在硅中掺入少量Ⅲ族元素可获得P型半导体,掺入少量Ⅴ族元素可获得N型半导体。掺杂的浓度范围为1014~1021cm-3,而硅的原子密度是5×1022cm-3,所以掺杂浓度为1017cm-3时,相当于在硅中仅掺入了百万分之几的杂质。
本质上,扩散是微观粒子作不规则热运动的统计结果。这种运动总是由粒子浓度较高的地方向着浓度较低的地方进行,从而使得粒子的分布逐渐趋于均匀。浓度差越大,温度越高,扩散就越快。
费克第一定律:在一维情况下,单位时间内垂直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粒子数,即扩散粒子的流密度J(x,t),与粒子的浓度梯度成正比,即,
式中,负号表示扩散由高浓度处向着低浓度处进行。比例系数D称为粒子的扩散系数,取决于粒子种类和扩散温度。典型的扩散温度为900℃~1200℃。D的大小直接表征着该种粒子扩散的快慢。
针对不同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可求出方程的解,得出杂质浓度N(x,t)的分布,即N与x和t的关系。
杂质原子在半导体中进行扩散的方式有两种。以硅中的扩散为例,O、Au、Cu、Fe、Ni、Zn、Mg等不易与硅原子键合的杂质原子,从半导体晶格的间隙中挤进去,即所谓“填隙式”扩散;而P、As、Sb、B、Al、Ga、In等容易与硅原子键合的杂质原子,则主要代替硅原子而占据格点的位置,再依靠周围空的格点(即空位)进行扩散,即所谓“替位式”扩散。填隙式扩散的速度比替位式扩散快得多。
Ea0、Ea-等代表扩散激活能,D00、D0-等代表与温度无关的常数,取决于晶格振动频率和晶格几何结构。
对于替位式杂质,不同带电状态的空位将产生不同的扩散系数,实际的扩散系数D是所有不同带电状态空位的扩散系数的加权总和,即
式中,ni代表扩散温度下的本征载流子浓度;n与p分别代表扩散温度下的电子与空穴浓度,可由下式求得
由上述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可求出扩散方程的解,即恒定表面浓度扩散的杂质分布情况,为余误差函数分布,
(1)杂质表面浓度NS由该种杂质在扩散温度下的固溶度所决定。当扩散温度不变时,表面杂质浓度维持不变;
(2)扩散的时间越长,扩散温度越高,则扩散进入硅片内单位面积的杂质总量(称为杂质剂量QT)就越多;
扩散开始时,表面放入一定量的杂质源,而在以后的扩散过程中不再有杂质加入。假定扩散开始时硅片表面极薄一层内单位面积的杂质总量为QT,杂质的扩散长度远大于该层厚度,则杂质的初始分布可取为函数,扩散方程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为
(3)扩散时间越长,扩散温度越高,表面浓度NS越低,即表面杂质浓度可控。
恒定表面浓度扩散适宜于制作高表面杂质浓度的浅结,但是难以制作低表面浓度的结。而恒定杂质总量扩散则需要事先在硅片中引入一定量的杂质。
为了同时满足对表面浓度、杂质总量以及结深等的要求,实际生产中常采用两步扩散工艺:
第一步称为预扩散或预淀积,在较低的温度下,采用恒定表面浓度扩散方式在硅片表面扩散一薄层杂质原子,目的在于确定进入硅片的杂质总量;
第二步称为主扩散或再分布或推进扩散,在较高的温度下,采用恒定杂质总量扩散方式,让淀积在表面的杂质继续往硅片中扩散,目的在于控制扩散深度和表面浓度。
例如,双极晶体管中基区的硼扩散,一般采用两步扩散。因硼在硅中的固溶度随温度变化较小,一般在1020cm-3以上,而通常要求基区的表面浓度在1018cm-3左右,因此必须采用第二步再分布来得到较低的表面浓度。
D2代表再分布温度下的杂质扩散系数,t2代表再分布时间。再分布后的表面杂质浓度为
D1代表预淀积温度下的杂质扩散系数,t1代表预淀积时间,NS1代表预淀积温度下的杂质固溶度。若预淀积后的分布可近似为δ函数,则可求出再分布后的杂质浓度分布为
前面得出的扩散后的杂质分布是采用理想化假设的结果,而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,主要有
实际扩散中,杂质在通过窗口垂直向硅中扩散的同时,也将在窗口边缘沿表面进行横向扩散。考虑到横向扩散后,要得到实际的杂质分布,必须求解二维或三维扩散方程。横向扩散的距离约为纵向扩散距离的 75% ~ 80% 。由于横向扩散的存在,实际扩散区域大于由掩模版决定的尺寸,此效应将直接影响到 VLSI 的集成度。
前面的讨论假定扩散系数与杂质浓度无关。实际上只有当杂质浓度比扩散温度下的本征载流子浓度 ni(T) 低时,才可认为扩散系数与掺杂浓度无关。在高掺杂浓度下各种空位增多,扩散系数应为各种荷电态空位的扩散系数的总和。
高温扩散时,掺入到硅中的杂质一般处于电离状态,电离的施主和电子,或电离的受主与空穴将同时向低浓度区扩散。因电子空穴的运动速度比电离杂质快得多,因而在硅中将产生空间电荷区,建立一个 自建场,使电离杂质产生一个与扩散方向相同的漂移运动,从而 加速了杂质的扩散 。
在基区宽度极薄的 NPN 晶体管中,若发射区扩散磷,则发射区正下方的内基区要比外基区深,这种现象称为发射区陷落效应。为避免此效应的发生,发射区可采用砷扩散,或采用多晶硅发射极。
硼:浓度在 1020cm-3 以下时,硼的扩散系数中以 D+ 为主,与杂质浓度的关系不大 。浓度超过 1020cm-3 后,有些原子将处于填隙位置 ,或凝结成团,使硼的扩散系数在这个浓度范围内降低。
砷:浓度在 1020cm-3 以下时,砷的扩散系数中以 D0 和 D- 为主。浓度超过 1020cm-3 后,有些原子也将处于填隙位置。
砷在硅中的扩散系数较低,因此常用于浅结扩散中,例如亚微米 NMOS 的源漏区扩散和微波双极晶体管的发射区扩散 。此外,高浓度下填隙原子的增多使扩散分布的顶部变得平坦,高浓度下砷扩散的电场增强效应很明显,这又使得扩散分布的前沿非常陡。结果使砷扩散的分布呈矩形的所谓 箱形分布,这也有利于浅结扩散。
磷:磷的扩散系数比砷高得多,因此扩散分布比较平缓,不利于形成浅结。磷扩散可用于较大尺寸 NMOS 的源漏区扩散和低频双极晶体管的发射区扩散;在大功率 MOS 器件中对漏区进行磷扩散可降低漏附近的电场强度;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,磷扩散主要用于阱区和隔离区。
将扩散片磨成斜角(1 ~ 5),用染色液进行染色以区分 N 区和 P 区的界面。常用的染色液是浓氢氟酸加 0.1 ~ 0.5 体积的浓硝酸的混合液。最后通过下面的公式可求出结深,
式中,R 是磨槽圆柱体的半径,a 和 b 由显微镜测出。若 R 远大于 a 和 b,则上式可近似为
测量杂质浓度分布的方法主要有 电容法、扩展电阻法、剥层法 和 扫描电容显微法 等。
B、P、As、Sb 等杂质在 SiO2 中的扩散系数很小,因此可将 SiO2 层用作杂质扩散的掩蔽膜。
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 MOSFET 一般采用 硅栅自对准结构。SiO2 掩蔽层厚度的确定在对源、漏区和多晶硅栅进行掺杂时,栅氧化层应确保沟道区不被掺杂。
由于深亚微米 MOSFET 的栅氧化层厚度在 10nm 以下,且沟道区的杂质浓度仅为源、漏区和多晶硅栅的杂质浓度的 10-4 以下,所以这是一个严重问题。
扩散系统的种类很多。按所用杂质源的形式来分,有固态源扩散、液态源扩散、气态源扩散;按所用扩散系统的形式来分,有开管扩散、闭管扩散、箱法扩散、“固-固扩散” 等。
2、难以对掺杂总量、结深(特别是浅结)和杂质浓度分布进行精密的控制,均匀性和重复性也较差。
本章回顾了扩散的物理机制和扩散的原子模型。介绍了反映扩散规律的费克第一定律和费克第二定律(即扩散方程),给出了针对预淀积和推进扩散两种情况的特解及其特点,讨论了上述简单理论结果在实际情况下的修正。介绍了检验扩散结果的方法 。由于 B、P、As、Sb 等在 SiO2 中的扩散系数很小 ,因此可将 SiO2 层用作杂质扩散的掩蔽膜。最后对扩散系统作了简要介绍。
1、在 1000℃下在硅片中进行 20分钟的磷的预淀积扩散 ,然后在 1100℃下进行推进扩散,如果衬底浓度为 1017cm-3,则为获得 4.0 微米的结深,推进时间应为多少?推进后的表面浓度是多少? (
2、分别推导余误差分布和高斯分布的浓度梯度表达式;假设衬底杂质浓度为 NB ,试分别推导余误差分布和高斯分布的结深表达式。
3、假设扩散系数 D = 10-15 cm2/s,余误差分布的表面浓度 NS = 1019cm-3,高斯分布的杂质总量 QT = 1013cm-2,试分别计算经 10、30、60 分钟几种扩散时间后余误差分布的杂质总量 QT 和高斯分布的表面浓度 NS 。